随着开学时间的推迟,这段特殊假期里,居家学习,家长孩子“相看两相厌”?因为亲子沟通等因素,有的家庭甚至出现亲子冲突。
“停课不停学”。有人说,这是对家庭教育的一次大检阅:不管愿不愿意,接不接受,由学校承担教育全责的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,家庭在教育这件事上,责任重大,责无旁贷。
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,恰恰是在线教育把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。这一方面反映出在线教育的客观局限(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),另一方面,也对家长提出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。
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佐斌认为,吵架的原因是父母对孩子有很多期待,例如,要好好学习,早睡早起,勤奋努力,干正经事,少碰手机,别打游戏。他说,在父母反复强化下,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:他们越说,孩子越不想做;他们会有更高频率的唠叨,更加严厉的指责,结果孩子就越不想做,形成恶性循环。
不仅如此,居家学习发生亲子冲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:孩子认为,父母的行为侵入他们的边界。例如,一些父母会要求看孩子手机信息,甚至没收手机,闯入房间翻东西,当孩子说,这是我的东西,你不能动,父母或许会说,什么你的我的,你是我生的,连你都是我的。
佐斌说,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和成熟,会在心理和精神上逐渐与父母分离,形成自我边界,然而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点,仍然希望孩子依赖他们,受控于他们,因此孩子同父母在“做自己”和“听我话”之间产生矛盾。
用行动证明自己能为自己负责
佐斌建议孩子,首先要懂得为自己负责。他说,孩子和父母都需要学会相互尊重,尊重彼此的自由意志和选择自由。当然,你要用行为证明你确实可以为自己负责,证明你有使用自由的能力,而不是三番五次违背你的承诺。
我们要聚焦于“我想做什么,能做什么”,给自己安排一个有目标、有计划的假期。他说,当你觉得迷失自我时,不妨记住一句口号——我现在长大了,我可以自己说了算,我为自己负责。
其次,孩子学会沟通。佐斌说,沟通时,要直接表达观点、情绪和需要,而不是用指责和对抗方式,也不需要争出一个对错。例如,在父母对于玩手机的分歧中,孩子可以表达“对于玩手机,我是有自律和规则的,请你们放心”。
佐斌还说,用积极的视角看冲突——一方面,吵架是一种直接释放情绪的方式,它将一直隐藏在心中的愤怒和不满表达出来,在这个过程中,可能完成关系的链接与修复;另一方面,当父母表达他们对孩子的强烈情绪和不满后,孩子可以尝试着更好地理解父母背后的需要:希望得到孩子的理解、尊重;希望孩子将来过得好,希望孩子不会走弯路。
抓大放小,要有边界
从父母的角度来说,要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,要试着换位思考:“如果我是孩子,我会有什么感受?”还有一些实用方法,例如,抓大放小,大事上有原则,小事上有边界。比如不能逃网课等大事,要讲原则。但像生活小事上,就睁只眼闭只眼吧。
心理老师提醒家长:要尊重孩子的心理边界,不要过度管控孩子,比如进屋前敲下门、不强制孩子开着门学习等。
不要过度以孩子为中心
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洪明近期在《中国教育报》上发表一篇文章说,父母们不要过度以孩子为中心。洪明认为,父母首先要统筹设计好全家生活。概括地讲,家庭是生活的组织,是过日子的地方。教育固然非常重要,但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,不能代替生活的全部,而且好的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功能,比如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,孩子既学会了某种生活技能,又提高了他的责任心。
从目的来看,家庭生活要满足家人的各种需要。大人有大人的生活,孩子有孩子的生活,老人有老人的生活,合理的家庭生活要适合每个人,而不只是满足个别人。有的家长过度以孩子为中心,把夫妻、老人放在次要地位。
洪明认为,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,往往容易只把孩子的学习放在核心地位而把其他方面放在次要地位,甚至不明智地要求孩子“把学习搞好就行了,其他就不用操心了”。以个别人或者个别活动为核心,牺牲其他人和其他活动,是一种异化了的家庭生活,不仅不利于家人,也不利于孩子,矛盾自然会产生。
制定全家日常作息表
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全家一日的生活、休息、健身、学习、娱乐等安排做成时间表。孩子学什么、怎么学,是一个科学问题,设计难度很大,家长要优先听从学校安排,孩子像平时上课一样按部就班地跟着学习即可,然后根据学校的建议安排其他学习内容,家长的任务就是提供条件、监督配合、反映情况等。
其次,要辩证地对待网络学习和电子产品,共同遵守电子产品使用规则。与孩子一起确定好双方都认可的规则。明确使用电子产品的时段、时长和内容等,并认真遵守。同时,请家长也要控制好自己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,以身作则,为孩子做出示范和榜样。
关注孩子的异常情绪
注孩子的异常行为和情绪,及时寻求外界的支持与帮助。
家长要给予孩子一定的独处空间,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,要尊重他们对独立的需求,学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,多一些商量和鼓励,少一些管制和唠叨。遇到亲子冲突,家长也要处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,可以先冷静一下,等到双方情绪稳定后再理性沟通。此外,密切关注孩子的异常行为和情绪,及时加强与学校的沟通,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和干预。
锡山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热线:88708044